Zhang等人最新开展的一项研究[i]显示,食用帕拉金糖(Palatinose™,异麦芽酮糖)可以通过提高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PYY(肽酪氨酸酪氨酸)的水平,进而改善人体对第二餐的激素和血糖反应,帮助患有代谢综合征[1]的成年人更好地控制血糖。该研究结果表明了帕拉金糖在促进血糖稳定和改善代谢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
(图片来源:贝利优)
此次人为干预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和交叉设计(RCT),由多个国际科研机构组成的团队实施,并由内分泌、糖尿病和营养医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兼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资深教授Pfeiffer督导。实验共招募了15名平均年龄62岁的代谢综合征患者,他们饮用含有50克异麦芽酮糖或50克蔗糖的500毫升柑橘饮料。实验采用了两种方案:方案A——早餐搭配测试饮料,之后进行三小时的代谢监测,再进食标准化午餐,并在午餐后继续六小时监测;方案B——早餐后监测三个小时,再饮用测试饮料(在早餐后三小时和午餐前一小时),午餐后再监测五小时。监测的关键指标包括血糖、胰岛素,以及有助于增强饱腹感和支持血糖控制的胃肠激素(GLP-1和PYY)。
结果显示,与蔗糖相比,帕拉金糖(源自甜菜糖的缓释型碳水化合物)引发的血糖反应更低,尤其是血糖峰值显著降低。同时,有益的胃肠激素GLP-1和PYY的释放水平明显提高,使午餐后的血糖反应更加平稳,此即所谓的“第二餐效应”。这表明,帕拉金糖不仅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还能持续优化激素平衡,最终实现跨餐的代谢稳定。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成年人能够极大地受益于这种延长的激素反应,可稳定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分泌,从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图片来源:贝利优)
重要的是,三小时预负荷(方案A)带来的益处明显优于一小时(方案B),这突显了摄入时间对实现最佳效果的重要性。这也为实际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例如:我们可以在两餐之间食用含有帕拉金糖的功能性零食,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肥胖问题在过去十年中日渐凸显,如今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28.2%)患有代谢综合征[ii]。由此可见,合理规划帕拉金糖的摄入时间,对改善餐后激素水平、支持“第二餐效应”以及提升大规模高风险人群的代谢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贝利优营养科学与传播负责人Stephan Theis博士表示:“此次研究表明,像帕拉金糖这样的‘智能’糖方案有助于人体在就餐之后、甚至在餐后的数小时内控制血糖。它更加有力地证明了GLP-1和PYY的持续释放可以产生"第二餐效应"。该研究结果突显了功能性碳水化合物在支持长期代谢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
贝利优不断投资于高质量的营养学研究,以支持基于证据的食品配料创新,此次研究为这一持续扩展的科学配料组合新增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证据。此次最新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事实上,关于帕拉金糖及其对胃肠激素调节的影响的研究日益广泛。例如,近期在2025年国际营养学大会(IUNS)上发表的相关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进一步证实,帕拉金糖有助于GLP-1的稳定释放,并进一步证明了其代谢优势。[iii]
在欧盟,帕拉金糖已经获得降糖方面的权威健康认可,而在美国,它能够降低血糖和支持GLP-1释放的结构和功效也有望很快得到认可。
(图片来源:贝利优)
关于贝利优学院
贝利优学院汇聚了贝利优营养科学与法务团队的专业知识,旨在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咨询服务,范围涵盖食品成分批准、生理功效和营养组成,以及宣传、教育和标签。贝利优学院的研究课题涉及微生物组和益生元、消化健康、血糖管理和低升糖饮食、认知和心理健康,以及骨骼健康等。此外,它还致力解决与营养有关的问题,包括蛋白质和纤维素的摄入需求、减糖等。
贝利优学院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与贝利优配料相关的所有营养和监管领域的最新科研和知识。它还为贝利优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食品和饲料行业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一些最关键问题的实质性指导。贝利优是南德制糖集团的一个分部,员工超过1200人,在比利时、智利、德国、意大利和荷兰设有生产基地。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beneo.com和www.beneo.com/news,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账号BENEO_ASPAC。
[1] 代谢综合征涵盖了一系列的风险因素,包括血糖调节异常、高血压、血脂升高、HDL胆固醇偏低和腹部肥胖,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罹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i] Zhang J等人(2025年)。代谢综合征患者食用异麦芽酮糖与蔗糖的胃肠激素和餐后代谢影响。《营养素》,17(15), 2539. https://doi.org/10.3390/nu17152539
[ii] Pigeot I和Ahrens W(2025年)。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分析。《欧洲生理学杂志》477:669-680。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24-024-03051-7
[iii] 该系统综述的摘要预计将于2026年初在2025年IUNS国际营养学大会《营养科学杂志》特刊上发表。